当影片中黯然神伤的医生对患者母亲说“我很抱歉”的时候,宁静的屋子里响起了她抽出纸巾的声音。
“我已经不记得看了多少遍。”她把纸巾攥在手里,“每次看到这里还是忍不住感伤。”
这位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业发行纪录片公司的女人,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很温婉,但她推广纪录片的方式却又很剽悍。过去3年中,每周四晚,她都在这间办公室里举办一场小范围的纪录片展映沙龙,她也曾尝试把展映搬到酒吧、高校甚至中央电视台编导的业务例会上,前后差不多搞了700场。
开始人们也好奇,把这些国内很难找到的片子免费拿来放,还自带翻译,这些人有什么目的?
“我从来都不自认为是一个高尚的人,”郑琼说,“只是像一位同事说的,这些片子都太好了,我们看完之后只能在办公室咬桌子。后来我们想,要让更多的人看到,不能一个人咬桌子。”
郑琼常说:“在纪录片的世界里,我就是一个本分的农民。”她自己没有拍过一部纪录片,但这并不妨碍她的办公室成为国内外纪录片界的信息交流平台。有纪录片导演开玩笑说,因为掌握了一些发行渠道和有关纪录片的最新信息,郑琼是各地导演进京后都要拜的“土地庙”。
不过,在她心目中,达到国际水平的中国导演不超过5个。
张以庆或许是其中的一位。这位武汉电视台记者以《舟舟的世界》、《英和白》、《幼儿园》等纪录片获誉无数,甚至因此获得了记者的最高荣誉范长江奖。
2004年,郑琼第一次见到这位纪录片界的大腕。她告诉对方,看完《幼儿园》之后的感觉,用两个字表达就是:绝望。据说,当时张以庆听完一愣,“瞬间沉默后表示了极大的认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