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往,只有家里来了客人,主人家才会做这两道菜。做好的豆腐角和豆腐圆子晾在篮子里,等待烹调。客人走了,篮也空了,挂在墙上,似乎还带着淡淡的香气。如今这两道菜已变得家常,记忆里的味道却似乎还挂在墙上。
豆豉
闻着臭吃着香的,在昭通除了有臭豆腐,还有豆豉。豆豉的历史悠久,据日本古书《和汗三才图会》记载:“纳豆自中国秦汉以来,开始制作。始于中国的豆豉。”
在昭通,回族家庭有制作豆豉的传统。入冬以后,煮一大锅黄豆,趁着热气腾腾的时候盛入箩筐,用松针或茅草包裹严实,放在温热的灶膛里,发酵一夜。待到散发出臭味,再混入盐和辣椒拌匀,就可以食用了。主妇们大多会把豆豉做成一个个球状,晒几个太阳后,收进厨房,家里就多出一种备用干菜。
冬天里,新鲜蔬菜较少,餐桌上的豆豉成了最受一家人欢迎的菜。干巴炒豆豉,蒜苗凉拌水豆豉,都是香辣可口的美味。这样的菜肴,让人明白,只要勤劳能干,哪怕在最萧条的季节,生活也不会亏待我们的味蕾。
昭通酱
如果要以美食给昭通贴一个标签,这个标签一定是昭通酱。
昭通的农村主妇,个个都会做酱。入冬时节,家家户户开始炒黄豆、磨豆粉。豆面过水搅拌、捏团,然后开始发酵。发酵时间很长,有时要四五十天才能完成。酱面准备好时,已是入春时节。主妇们开始下酱,酱面里加入水,和上辣椒面、花椒面、食盐,拌匀,经过几个月的日晒夜露,才能成为美味的酱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