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之后,大疆又做了几十道选择题,王帆说,“这几十个选择题基本上做对了,大疆才走到了现在。”
汪滔幸运的是,从小的爱好成为了事业
这些选择包括拒绝GoPro抛来的橄榄枝,坚持做自带相机的一体化无人机;在精灵3推出不到一年后迅速推出精灵4,杀死竞争对手6868
最重要的选择,当然是把握住个人消费市场的需求,推出入门级产品“精灵”。
成长的烦恼
大疆一直在加速奔跑,与此同时,他也在急速变大。
2006年大疆刚创立时,汪滔以为团队会是一二十人的样子。一个月前,《中国企业家》记者拜访大疆时,问起员工人数,王帆给出的数字是5000多,截稿之前,记者又问起这个问题,王帆说:最近校招的员工纷纷入职,人数已经增长到6000多啦!
变大意味着公司业务急剧扩展,当然是好事。但大也有大的难处。
公司变大,首先考验的就是汪滔。身兼CEO和CTO两职,让汪滔有些左右为难。根据他的理论,保持聪明的路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解决一个个实际难题,“大开脑洞”,但随着管理负担的加重,作为CTO的汪滔担心自己会越来越远离具体问题,“都是一堆人讲来讲去,容易偏离实际,掉进坑里,自己觉得很有道理,很嗨,但不符合客观实际。”然而作为公司CEO,汪滔又提醒自己,这两者相互制约,“你做了具体事情就不能做管理,公司可能就没办法发展很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