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种程度上,出海也是个跨越周期的赛道——从外贸阶段到“世界工厂”,中国走了30年。而从2015年开始酝酿的自主品牌崛起,疫情大大缩短了这个过程。出海赛道里两个低调的玩家,SHEIN和Anker已经默默长成了小巨头。前者在今年8月完成了E轮融资,估值据传高达150亿美元;后者去年在创业板上市,市值超过700亿人民币。
很长时间里,这个赛道并不为人所重视,因为行业整体处于低水平竞争中。IDG资本连盟告诉36氪,事实上,IDG资本从不把“出海”定义为某一个赛道,“出海”的说法本质是将中国与世界对立了;但中国是全球的一部分,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IDG资本是最早布局“中国企业全球化”的投资机构之一。连盟表示, “Made in China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是好产品的代名词,但在持续迭代中,中国的产品力始终在增强,如今已经上升到了世界级水平。现在,“Made in China”已经开始被看作品质保证。“如果说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第一阶段是贸易,第二阶段是工厂,那么如今已经进展到‘产品力或者品牌’的阶段。”连盟形容道,IDG资本看重的并非“出海”,而是真正可以实现“产品及服务全球化”的公司。中国的好产品走向全球,本质上是产品和服务足够好,可以提供足够有价值的体验,才能够被全球的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。
在连盟的归纳里,中国的华为有实力成为世界的华为,喜茶也不是要成为“中国的星巴克”或者“茶饮界的星巴克”,而是志在成为中国、乃至世界的喜茶。甚至包括芯片半导体领域,连盟以IDG投资的恒玄科技(BES)为例,其创业的初心便不是国产替代,而是真正能与国际顶级品牌同台。
这正是中国品牌抓住疫情这个机会的秘密。之所以中国品牌在海外被迅速接受,袁野认为,是因为在海外消费者需求爆发的情况下,本地供应链无法及时响应,而中国供应链却扛住了疫情的影响,展现出了稳定性,这是数十年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