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鱼丸
福州鱼丸是一种包心丸子,起源于清初。因煮熟后浮在汤面,浮沉不一,如同星斗摇摆在太空之中,故名“七星鱼丸”。将鳗鱼、鲨鱼或淡水鱼剁茸,加甘薯粉(淀粉)搅拌均匀,再包以猪瘦肉或虾等馅而制成。皮薄均匀,色泽洁白晶亮,食之滑润清脆,汤汁荤香不腻。
燕皮
燕皮是用肉茸和甘薯粉制成的薄片,又称肉燕皮,创于清末光绪年间,色白质香,平滑细润,脆嫩爽口,可切成丝状煮食,是福州特有的风味小吃。晾干后的燕皮可以长久储存,是馈赠亲友的佳品。燕皮在食品店里均可买到。此外它还可以做成太平燕等多种名菜和风味小吃。
芋泥
闽莱传统甜食,将槟榔芋蒸熟后用刀板压制成泥,加入白糖、鸡蛋、熟猪油和水搅拌均匀,装碗上笼用旺火蒸一小时取出,淋上熟油,并用切碎的红枣、瓜子仁、樱桃、冬瓜糖等撒上即成。此菜香郁甜润,细腻可口。芋泥是福州人宴席上的常菜,每当宴席接近尾声时,最后一道“压轴”菜,通常都是芋泥。一般的饭馆里也都有此种甜点供应。
芋泥的来历:据说1839年,林则徐到广州禁烟,英、德、美、俄等国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,准备了西餐凉席宴请林则徐,企图让林则徐在吃冰淇淋时出洋相。事后,林则徐也备宴回请,几道凉菜过后,端上来芋泥。芋泥乍看犹如凉菜,其实是很烫的。外国人不知道,舀起来就吃,结果被烫得唔唔直叫。
鲁迅一生走遍大江南北,吃遍各种美食。不管是浙菜、苏菜、川菜、粤菜,还是鲁菜、湘菜、徽菜,都来者不拒,可唯独对闽菜(福建菜)敬而远之。
初中课文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名作《社戏》,描绘了鲁迅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的故事。社戏精不精彩,不重要;重要的是,鲁迅和小伙伴们晚上偷来煮食的罗汉豆真香。
众所周知,鲁迅是世界闻名的大文豪。其实他还是一位美食家。鲁迅的日记里面,有许多提及美食的地方。
1912年的中秋节,鲁迅在北京度过,独在异乡为异客。当天的日记这样写道:“1912年9月25日,阴历中秋也。见圆月寒光皎然,如故乡焉,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。”然而,笔锋一转,马上写道:“至稻香村买食物三品。”稻香村是高档糕点店,里面的价格不菲。可鲁迅两年之内在稻香村买了15次食物,可见他当时的薪资水平不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