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7年9月30日,鲁迅在北京绍兴会馆请朱宗莱、钱玄同等朋友吃饭,当晚的日记写道:“朱蓬仙、钱玄同来。……旧中秋也,烹鹜沽酒作夕餐,玄同饭后去。月色极佳。”朱宗莱字蓬仙,浙江海宁人,在留学日本时与鲁迅同为章太炎先生的弟子。钱玄同我就不介绍了吧?
1918年2月4日,鲁迅在日记中写道:“微雪。午二弟来部,并邀陈师曾、齐寿山往和记饭。”和记是一个饭馆的名字,以卖牛羊肉闻名遐迩。
1932年2月27日,鲁迅在日记中写道:“午后胡适之至部,晚同至东安市场一行,又往东兴楼应郁达夫招饮,酒半即归。”东兴楼被誉为北京八大鲁菜饭庄之首,郁达夫在这里请客,显然出了不少血。
鲁迅从1912年担任教育部佥事,到1926年赴厦门大学任教,在北京生活了14个年头。14年间,鲁迅写了《呐喊》《彷徨》两本小说集,写了一批针砭时事的杂文,成《热风》出版,还翻译出版了《现代日本小说集》《桃色的云》《苦闷的象征》《出了象牙之塔》等文学作品,奠定了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。
这期间,鲁迅还光顾了北京的众多饭馆。光是在日记里,鲁迅就提及了65家北京饭馆的名字。东兴楼、广和居、杏花村、广福楼、集贤楼、览味斋、便宜坊……这些都是北京很有名气的大饭馆。
除了北京,鲁迅还在上海呆了很多年。鲁迅生命中最后的时光,就是在上海度过的。上海是美食之都,自然给鲁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。
1927年10月3日,鲁迅和许广平从广州来到上海。他们到达上海的当晚,就在位于今天汉口路附近的一家川菜馆陶乐春就餐。陶乐春的老板叫王莲英,是一位色艺双绝,有情有义的烟花女子。饭店主打川菜和扬州菜,菜肴质量好,价格也公道,生意相当火爆,名菜有粉蒸鮰鱼、大鱼头、贵妃鸡等。郁达夫、李小峰、叶圣陶等上海文化名人经常来此就餐。
鲁迅多年在外地漂泊,很少回故乡。但他对家乡的菜肴念念不忘。上海很难吃到绍兴菜,鲁迅便经常去主打杭州菜的知味观就餐。从1932年到1934,鲁迅光临了知味观8次。
1932年7月3日晚,鲁迅为了给日本朋友山本初枝送行,便在知味观设宴,点了 “龙井虾仁”“荷叶三鲜”“西湖醋鱼”3道名菜。
1933年10月23日,鲁迅在知味观宴请内山完造等日本好友,又点了“叫化鸡”“东坡肉”“莼菜汤”3道名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