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的夫人许广平是广州人,广州又素有“食在广州”的美誉。当鲁迅还在厦门大学教书时,许广平便不断在书信里用美食“引诱”先生了。鲁迅颇为心动,“撒娇”地说:“我还想吃一回蛇,尝一点龙虱。”
许广平回复说:“至于蛇,你到时在年底,不知道可还有?龙虱也已过时,只可买干的了。”
1927年1月,鲁迅赴中山大学任教,终于踏上了广州的土地。在许广平这位“美食向导”的带领下,鲁迅光顾了荟芳园、别有春、妙奇香等饭店,大饱口腹之欲,最后满意地给朋友写信说:“这里很繁盛,饮食倒极便当,食物虽较贵而质料殊佳。”
宋朝文豪苏东坡说: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”广州盛产荔枝,鲁迅怎么可能错过荔枝呢?
5月,广州荔枝已经大量上市,鲁迅品尝后意犹未尽地说:“荔枝已上市,吃过两三回了,确比运到上海者好,以其新鲜也。”7月,糯米糍和龙牙蕉(都是荔枝品种)上市,鲁迅更是赞不绝口:“此二种甚佳,上海无有。”8月秋风起,荔枝没有了,替而代之的是杨桃,鲁迅说:“此物初吃似不佳,惯则甚好,食后如用肥皂水洗口,极爽。”
看到没有?“极爽!”
鲁迅一生走遍大江南北,吃遍各种美食。不管是浙菜、苏菜、川菜、粤菜,还是鲁菜、湘菜、徽菜,都来者不拒,可唯独对闽菜(福建菜)敬而远之。
1912年9月27日,鲁迅还在北京时,曾经吃过闽菜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晚饮于劝业场上之小有天,董恂士、钱稻孙、许季黻在坐,肴皆闽式,不甚适口,有所谓红糟者亦不美也。”“不甚适口”几个字,道出了鲁迅对闽菜的不喜之情。
如果是在外地,不喜闽菜,最多避开就行了,可如果身在福建,又怎么办呢?
1926年8月,鲁迅曾经应邀到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。虽然鲁迅在厦门没有生活多久,当年12月就辞职离开,但在短短4个月里,鲁迅在日记、书信中不断埋怨福建的食物。“此地风景极佳,但食无极乐”“饭菜可真难吃,厦门人似乎不大能做菜也”“此处最不便的是饮食,饭菜依然不好”……这样的语句比比皆是。